首页汉语字典书字的解释
书

拼音 shū 注音ㄕㄨ 繁体
部首乙部 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
五笔NNHY 五行 统一码4E66
笔顺フフ丨丶
名称横折、横折钩、竖、点

※ 书的意思、基本解释,书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书(書)shū(ㄕㄨ)

⒈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⒉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⒊  文件:证书。说明书。

⒋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⒌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⒍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⒎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异体字

  • ?

汉英互译

book、letter、script、write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聿、者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shū

〈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词性变化

shū

〈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lette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document]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calligraphy]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duties]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characters]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Six-Books]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高中·必修上册)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

3.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意映我妻见字如面,现在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

4.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个鬼了。

5.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一齐流下,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笔作罢,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掉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为你说说我的心声。

6.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如今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忘掉我,那就时时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啊!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夜晚四更天,意洞手书。

7.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8.正说之时,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9.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拜见,得以夜里见到汉朝使者,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他让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上系着一封用缣帛写的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

10.《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11.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1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4.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5.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因为(一旦外出做官)供奉祖母之事没人来做,(所以)辞谢而未接受任命。(陛下)特地颁下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

16.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

1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鸟)也不离开。

1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

19.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

20.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

2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归去吧,让我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尘世和我的情志彼此违背,还要驾车出去把什么追求?喜爱亲人间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初中·七年级下册)

24.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2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26.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初中·七年级下册)

2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初中·八年级上册)

2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初中·八年级下册)

29.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初中·八年级下册)

30.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初中·九年级上册)

31.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32.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33.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34.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36.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37.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38.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3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丝帛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40.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康熙字典

書【辰集上】【曰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音舒。《說文》作?,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書。《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註》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書,六書之品。

《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藝,五曰六書。《註》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書有六體。《前漢·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

《說文》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

《尙書序疏》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著,聖賢闡敎,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旣書有法,因號曰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史記·禮書註》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釋名》書,庶也。紀庶物也。

《詩·小雅》畏此?書。《傳》?書,戒命也。《疏》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故曰?書。

《周禮·天官·司書註》主計會之簿書。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書。《註》鑄?書於鼎。

《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按卽書牘也。

《前漢·董仲舒傳》對亡應書者。《註》書,謂詔書也。

官名。《前漢·成帝紀》初置尙書,員五人。

《百官公卿表》中書謁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书【卷三】【聿部】


箸也。从聿者聲。商魚切 文四


说文解字注


(書)箸也。此琴禁、?郭之例。以曡韵釋之也。敘目曰。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箸於竹帛。非筆末由矣。从聿。者聲。商魚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