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
※ 所的意思、基本解释,所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所
⒈ 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⒉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⒊ 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⒋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⒌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所敬。
⒍ 姓。
异体字

- 㪽


汉英互译
place、that、those
造字法
形声:右形左声
English
place, location; numerary adjun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所
〈名〉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 )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place]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4) 道理;方法 [reason]。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5) 地方 [place]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6)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institute]。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7) 着落;结果 [result]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 黄宗羲《原君》
词性变化
◎ 所
〈助〉
(1) 表示结构 [used before a verb or a V-C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被 or 为 to indicate the passive voice]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4)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
(5)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6)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8)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9)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 所
〈量〉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 所
〈副〉
(1) 尚,还 [yet]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
(2) 大约 [about]。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 所
〈代〉
(1) 这,此 [this]。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what]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 所
<连>
若,如果 [if]。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 所
〈形〉
(1) 一切,所有 [all]。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fit]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various]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permissible]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中学教材词例汇总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0.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1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1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1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高中·必修上册)
1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6.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1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18.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19.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庖丁解牛》(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骋”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20.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庖丁解牛》(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2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庖丁解牛》(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22.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庖丁解牛》(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2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26.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进了函谷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等待将军到来。
2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2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30.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大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
31.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2.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驶提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33.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您)赏心快意,悦目娱耳的,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嵌有宛地出产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奉献在您面前,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在您身旁侍立着。
3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35.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36.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37.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书中讲过,作为仁者,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把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的人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敢于死在你前,不顾念你。
38.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呀!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双宿双栖的地方。
39.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今天我和你幸运地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的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任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
40.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也许又是个男孩,那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万幸,万幸!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过日子也就是了。
4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平生未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
42.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所忍心的。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
43.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唉!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自己去想象体会这些话。
44.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45.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46.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正好又赶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烦闷,想要寻死。
47.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中景致,和村东头大佛阁非常相似。
48.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不多时,成名回来,听到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了一层冰雪。怒气冲冲地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49.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急忙追赶,转过墙角,找不到蟋蟀跑到哪里了。徘徊四望,见蟋蟀趴在墙上。
50.成以其小,劣之。惟衍徨瞻顾,寻所逐者。——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因它个头小,看不上它。仍走来走去,四处张望,寻找追赶的那只。
5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直接到成名家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收藏的蟋蟀轻蔑地嗤笑。接着取出他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
5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转念想,留着低劣的蟋蟀终究没什么用,不如斗一斗博得一笑,于是把两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中。
53.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仓促之际不知道如何搭救,跺着脚,脸都变色了。忽然看到鸡伸长脖子摇摆扑腾,走近了看,原来蟋蟀停落在鸡冠上,用力咬着不放开。成名更加惊喜,把蟋蟀捡起来放到笼子里。
54.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蟋蟀既已入宫,用全国所进贡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所有奇异的蟋蟀与成名所进贡的蟋蟀比斗,没有一只能胜过它的。
55.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皇帝大为高兴,下诏赐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恩赐的由来,没多久,县令也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县令高兴,免除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员让成名进入县学。
5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门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5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58.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59.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60.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6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6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6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遥遥地不知道它驶向何方。
6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也多达百倍。
65.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就不在战争了。
6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6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十二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6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之道》(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69.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老子〉四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7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四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72.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7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7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75.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76.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77.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78.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
79.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80.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
8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
8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此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83.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
8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起来,并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85.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阙氏归附汉朝。
86.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把他转移到北海边上荒无人烟的区域,让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囚禁到其他地方。
8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88.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
89.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
90.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91.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
92.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9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94.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9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9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9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98.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99.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00.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0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0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
10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
10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06.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应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
10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10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10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
110.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
11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
11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
11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田植桑不能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常常没有余粮,(又)没有什么维持生计的本领。
114.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没过多久,我便思念田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天然如此,不是造作勉强所能(拘束)。
115.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
11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117.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所谓的石钟山。
11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肯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
119.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初中·七年级上册)
1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论语〉十二章》(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12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12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123.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124.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初中·七年级下册)
12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12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127.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沈括《活板》(初中·七年级下册)
128.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初中·八年级上册)
12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中·八年级上册)
13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3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初中·八年级上册)
13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3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13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3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136.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13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兼葭》(初中·八年级下册)
138.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兼葭》(初中·八年级下册)
139.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兼葭》(初中·八年级下册)
14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北冥有鱼》(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4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大道之行也》(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14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初中·八年级下册)
143.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初中·八年级下册)
144.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初中·八年级下册)
145.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46.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47.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48.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49.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50.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51.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5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15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15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15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5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1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5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5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60.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蒙皇上的恩宠眷顾,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16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16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左传》《曹刿论战》(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6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16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丝帛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16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166.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167.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16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169.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70.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康熙字典
所【卯集中】【户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
《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
數上聲。《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
又處所。《詩·鄭風》獻于公所。
又《商頌》及爾斯所。
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
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
又《召誥》王敬作所。
又語辭。《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又誓辭。《論語》予所否者。《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
又指物之辭。《禮·檀弓》其高可隱也。《註》謂高四尺所。《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註》幾所,猶幾許也。《張良傳》父去里所復還。《註》里所,猶里許也。
又姓。漢武帝時諫議大夫所忠。
又叶襄里切,音徙。《班固·西都賦》繚以宮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所【卷十四】【斤部】
伐木聲也。从斤戶聲。《詩》曰:“伐木所所。”疏舉切
说文解字注
(所)伐木聲也。伐木聲、乃此字本義。用爲處所者、叚借爲処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類是也。用爲分别之䛐者、又从処所之義引申之。若予所否者、所不與舅氏同心者之類是也。皆於本義無涉。是眞叚借矣。从斤。戶聲。疏與切。五部。詩曰。伐木所所。小雅伐木文。首章伐木丁丁傳曰。丁丁、伐木聲。次章伐木許許傳曰。許許、柿皃。此許許作所所者、聲相似。不用柿皃之說、用伐木聲之說者、葢許以毛爲君亦參用三家也。今按丁丁者、斧斤聲。所所、則鋸聲也。
- 所的词语 组词
- 所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