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诸字的解释
诸

拼音 zhū 注音ㄓㄨ 繁体
部首讠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左右
五笔YFTJ 统一码8BF8
笔顺丶フ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 诸的意思、基本解释,诸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诸(諸)zhū(ㄓㄨ)

⒈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⒉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⒊  犹“之”:“能事诸乎?”。

⒋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⒌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⒍  姓。

异体字

  • ?
  • ?
  • ?

汉英互译

all、various

造字法

形声:从讠、者声

English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ū

〈动〉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词性变化

zhū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zhū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zhū

〈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zhū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zhū

<代词兼介词>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zhū

〈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

2.曰:臣闻之胡乾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5.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使唤?(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您,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不是为了这些。”

6.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刘邦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7.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8.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9.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昭王任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10.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1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1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13.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

14.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又试着与鸡斗,果然像成名说的那样。于是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高兴,用金笼子装着献给了皇帝,并仔细地分条陈说这只蟋蟀的本领。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也多达百倍。

1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就不在战争了。

1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判然分明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1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

19.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20.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

2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22.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此后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眛。

23.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24.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大臣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

25.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订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治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相互争斗。

2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诸侯恐慌害怕,会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引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7.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国人没有一兵一卒的消耗,天下的诸侯便已窘迫不堪了。

2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2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在此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

30.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呀?”

3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

3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刚巧碰上有出使外地的职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贫苦(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初中·七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4.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富贵不能淫》(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5.其妻献疑在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36.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37.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38.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39.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40.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41.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42.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43.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44.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45.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4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康熙字典

諸【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譌作諸。?,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字註。

《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諸【卷三】【言部】


辯也。从言者聲。章魚切


说文解字注


(諸)辯也。辯當作辨。判也。按辨下奪䛐字。諸不訓辨。辨之䛐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䛐也。諸與者音義皆同。釋魚。前弇諸果。後弇諸獵。諸卽者。郊特牲。或諸遠人乎。亦作或者遠人乎。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别之。因之訓諸爲衆。或訓爲之。或訓爲之於。則於雙聲曡韵求之。从言。者聲。此以聲苞意。章魚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