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王字的解释
王

拼音 wáng wàng 注音ㄨㄤˊ ㄨㄤˋ
部首王部 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
五笔GGGG 五行 统一码738B
笔顺一一丨一
名称横、横、竖、横

※ 王的意思、基本解释,王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wáng(ㄨㄤˊ)

⒈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

⒉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⒊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⒋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⒌  姓。

其他字义

wàng(ㄨㄤˋ)

⒈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异体字

  • ?
  • ?
  • ?
  • ?
  • ?

汉英互译

amir、great、king

造字法

会意:从一、从土

English

king, ruler; royal;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wáng

〈名〉

(1)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emperor;monarch]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 汉有天下,因 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六书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论》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宫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车(王之车乘)

(4)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king]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国语·越语上》

请勾践女女于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国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

(6)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prince]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侯以下。——《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8) 朝廷 [court]。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务(朝廷的公事);王机(朝廷的政事);王体(朝廷的大政方针)

(9) 王朝 [dynasty]。如:王轨(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

(10)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chief]

王久不至。——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

(12)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grandfather,grandmother]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

(13) 统治者,主宰者 [ruler]。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

(14) 冠军 [champion]。如:拳王

(15) 姓

(16) 另见 wàng

基本词义

wàng

〈动〉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rule]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大雅》

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秦地可尽王。

沛公为 汉王,王 巴、 蜀。——《史记·留侯世家》

(2) 作皇帝,称王 [be emperor]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周不法 商, 夏不法 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商君书》

(3) 胜过 [surpass]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庄子》

(4) 另见 wáng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3.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4.曰:臣闻之胡乾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5.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有这件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6.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7.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8.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

9.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0.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这话吗?”(齐宣王)说:“不。”

1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12.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说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越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您考虑一下吧!

1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15.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16.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使唤?(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您,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不是为了这些。”

1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18.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19.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

20.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2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2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占有了。”

24.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我替韩王扈从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25.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刘邦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26.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要怎么办呢?”

27.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请您亲自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

28.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29.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来呢?

3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3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3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3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35.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大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

36.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敬完酒,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

3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3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39.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40.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41.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

4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4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44.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45.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46.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遵命。”

47.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48.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进献给大将军。”

49.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50.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5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52.(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53.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54.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昭王任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55.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5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57.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58.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59.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0.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1.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2.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3.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4.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5.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6.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6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68.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女儿孙女们,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坐辇车来到秦国。从早到晚歌唱弹琴,成为秦始皇的宫人。

69.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70.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71.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

7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73.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7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7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君《将进酒》(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7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77.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78.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

79.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

80.王怒而疏屈平。——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8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郁结于心,写下了《离骚》。

8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惠王很担忧,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8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他说:“我和大王您约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84.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85.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于是尽发全国之兵,深入秦国境内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

8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8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最终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88.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没追上。

89.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晤。

90.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想要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前往。

91.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92.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未能回来。

93.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

9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

95.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96.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97.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回汉朝,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98.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

99.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100.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

101.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轩王到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用檠矫正弓弩,於靳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食。

102.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样过了三年多,於軒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盛酒酪的器皿、帐篷。於軒王死后,他的手下迁走了。

103.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说:“我料想自己早已是该死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104.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六国的士人,有宙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图,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105.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在位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10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毁坏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

107.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天下已经平定,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108.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

10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

110.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111.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初中·七年级上册)

11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初中·七年级上册)

113.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初中·七年级下册)

1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11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116.其妻献疑在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117.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118.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119.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20.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21.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阎王也不知叫判官的簿子上记了你几千条铁棍;就是添上这一百棍,也打甚么要紧?只恐把铁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账上来。——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22.或者你救好了女婿的病,阎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23.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24.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那里摆?王夫人道:问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罢了。——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25.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26.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27.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128.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129.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130.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131.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13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133.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34.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13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3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初中·九年级下册)

137.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138.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139.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4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丝帛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14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14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43.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144.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康熙字典

王【午集上】【玉部】 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隨卦》王用享于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

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註》法王,佛尊號也。

姓。

《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王屋,山名。《書·禹貢》至于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

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註》王鮪,鮪之大者。

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于况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

《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註》謂心神長王。《釋文》王,于况反。

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王【卷一】【王部】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古文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雨方切


说文解字注


(王)天下所歸往也。見白虎通。王往曡韵。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見春秋䋣露。引之說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又引孔子語證董說。凡王之屬皆从王。雨方切。十部。


?)古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