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亡字的解释
亡

拼音 wáng wú 注音ㄨㄤˊ ㄨˊ
部首亠部 总笔画3画 结构单一
五行 统一码4EA1
笔顺丶一フ
名称点、横、竖折/竖弯

※ 亡的意思、基本解释,亡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wáng(ㄨㄤˊ)

⒈  逃:逃亡。流亡。

⒉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⒊  死:伤亡。死亡。

⒋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其他字义

wú(ㄨˊ)

⒈  古同“无”,没有。

异体字

  • ?
  • ?

汉英互译

conquer、deceased、die、flee、lose

相关字词

灭、殁、卒、兴、存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wáng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词性变化

wáng

〈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基本词义

〈动〉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not have]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don't]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3.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4.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6.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说:“我替韩王扈从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8.【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也多达百倍。

10.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危,战败而亡,实在是不得已的。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1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老子〉四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16.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17.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

18.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

19.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2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

2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2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2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2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

25.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26.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

27.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

28.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

29.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国人没有一兵一卒的消耗,天下的诸侯便已窘迫不堪了。

3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国有余力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军队,杀死百万人,流血多得甚至能漂起大盾牌;秦国人凭借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3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3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

33.《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3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3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

3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3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38.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列子》《杞人忧天》(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初中·七年级下册)

4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1.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4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4.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4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46.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4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48.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初中·九年级下册)

4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初中·九年级下册)

康熙字典

亡【子集上】【亠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註》謂廢時失事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滅也。《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逃也。《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

《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與忘同。《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正韻》同無。《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毛傳》亡謂貧也。《說文》从入从?。《徐曰》?音隱,隸作亡。《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亾【卷十二】【亾部】


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屬皆从亡。武方切


说文解字注


(亾)逃也。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叚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从入?。會意。謂入於?曲隱蔽之處也。武方切。十部。凡亡之屬皆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