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焉
※ 焉的意思、基本解释,焉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焉
⒈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⒊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⒋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ere、how、why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hereupon, then; how? why? whe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焉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a kind of bird]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额 [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词性变化
◎ 焉
〈代〉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焉
〈副〉
(1)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 焉
<连>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 焉
〈助〉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 焉
<语>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6.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7.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8.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9.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0.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1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2.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14.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庖丁解牛》(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15.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1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1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19.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20.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捡起来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有一个楼阁,像寺庙。后面的小山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趴在那里。旁边一只蛤蟆,似乎将要跳起来的样子。
21.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巡抚也重赏成名。没过几年,成名田地百顷,楼阁万间,牛羊数百头;每次出门,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22.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它们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高高矗立,不知有几千万座。
2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宫人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副容貌,都极尽妩媚娇艳,她们久久地伫立,远远地凝望,希望皇帝能宠幸自己。有的甚至三十六年都没有见到过皇帝。
2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论语〉十二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2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论语〉十二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27.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28.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29.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30.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3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
32.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燕歌行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3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34.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3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归去吧,让我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尘世和我的情志彼此违背,还要驾车出去把什么追求?喜爱亲人间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
36.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37.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38.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
39.《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
40.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庙里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4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样的声音。
42.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船调转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论语〉十二章》(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初中·七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5.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孟子》《富贵不能淫》(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46.其妻献疑在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4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49.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5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52.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初中·八年级下册)
53.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初中·八年级下册)
5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5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5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7.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康熙字典
焉【巳集中】【火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
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
音䗡。《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又《鄘風》終焉允臧。
又《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註》焉,猶於也。
又《正韻》延知切,音夷。《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註》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一謂夷發聲。◎按周禮本作焉,而註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于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又《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
音蔫。《廣韻》安也。
又不言也。
又叶於堇切。《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托燭明,李吾絕焉。《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係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說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从玉篇、廣韻讀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焉【卷四】【烏部】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屬;烏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
,作巢避戊己。所䝿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有乾切
说文解字注
(焉)焉鳥、逗。黃色。出於江淮。今未審何鳥也。自借爲詞助而本義廢矣。古多用焉爲發聲。訓爲於。亦訓爲於是。如周禮焉使則介之。晉語焉作爰田、焉作州兵。左傳晉鄭焉依、裔焉大國。公羊傳焉爾、焉門者、焉閨者。吕覽、淮南焉始乗舟。三年問焉爲之立中制節、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招䰟巫陽焉乃下招。象形。有乾切。十四部。凡字、朋者羽蟲之長。烏者日中之禽。淮南書曰。日中有踆烏。靈憲曰。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烏有三趾。陽之類故數奇。舄者知大歲之所在。淮南書曰。蟄蟲鵲巢。皆向天一。按天一謂太陰所建也。博物志曰。鵲背太歲。然則鵲巢開戸。向天一而背歲。燕者請子之
。見?部。作巢避戊己。亦見博物志。陸氏佃、羅氏願皆曰。燕之來去皆避社。又戊己日不取土。所貴者故皆象形。鳥多矣。非所貴皆爲形聲字。今字作鳳、作䧿、作鵲、作?、作鷰。則惟烏、焉不改焉。焉亦是也。焉亦象形。必有可貴者也。按烏、舄、焉皆可入鳥部。云從鳥省。不爾者、貴之也。貴燕故旣有燕部。又有?部。朋何以不別爲部也。冠於羣鳥之首矣。故傅諸小篆也。
- 焉的词语 组词
- 焉的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