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部首曰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上下
五笔ULJF 五行金 统一码66FE
笔顺丶ノ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
名称点、撇、竖、横折、竖、点、撇、横、竖、横折、横、横
※ 曾的意思、基本解释,曾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曾
⒈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祖父。曾孙。
⒉ 古同“增”,增加。
⒊ 竟,简直,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⒋ 姓。
其他字义
曾
⒈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曾经。未曾。何曾。曾几何时。
⒉ 古同“层”,重()。
异体字
- 曽
汉英互译
ever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already; sign of pa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曾
〈副〉
(1)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2)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once]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4)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
词性变化
◎ 曾
〈形〉
(1) 通“层”。重叠 [overlapped]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
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2) 另见
基本词义
◎ 曾
〈形〉
(1)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时不分。
计高曾之时。
视高曾之时。
高曾时为一户者。
(2)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
(3) 谦词。犹“末” [I]
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
(4) 又如:曾臣(末臣)
(5) 高举的样子 [high]
[凤皇]曾逝万仞之上。——刘安《淮南子·览冥》
词性变化
◎ 曾
〈动〉
(1) “增”的本字。增加 [increase]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
曾欷歔余郁邑兮。——《楚辞·离骚》
(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
◎ 曾
〈副〉
(1) 乃,竟 [actually]
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曾不惨然。——清· 黄宗羲《原君》
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2)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 [then]
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3)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what]。如:曾奈(怎奈)
◎ 曾
〈名〉
(1) 姓
(2) 另见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高中·必修上册)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高中·必修上册)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必修上册)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必修上册)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必修上册)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近旁侍奉。
8.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9.(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10.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即使可以不死,可是分离失散见不了面,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那可比死还要痛苦啊,对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11.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得你。——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论语〉十二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1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论语〉十二章》(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初中·七年级下册)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8.其妻献疑在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1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0.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初中·八年级上册)
2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23.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24.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25.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26.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27.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28.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29.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30.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31.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康熙字典
曾【辰集上】【曰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
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
聲。《九經字樣》曾从
。
,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
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
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
之意耳。
又《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
又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又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又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
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曾【卷二】【八部】
詞之舒也。从八从曰,
聲。昨稜切
说文解字注
(曾)䛐之舒也。曰部曰。朁、曾也。詩朁不畏明、胡朁莫懲。毛、鄭皆曰。朁、曾也。按曾之言乃也。詩曾是不意、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是莫聽、論語曾是以爲孝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皆訓爲乃則合語氣。趙注孟子曰。何曾猶何乃也。是也。是以㬱訓爲曾。㬱不畏明者、乃不畏明也。皇侃論語疏曰。曾猶嘗也。嘗是以爲孝乎。絶非語氣。葢曾字古訓乃。子登切。後世用爲曾經之義。讀才登切。此今義今音。非古義古音也。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絫之意。則曾層皆可讀矣。从八。从曰。从八者、亦象氣之分散。
聲。
者、囱古文。囱在九部。此合韵之理也。昨棱切。六部。昨當爲作。
- 曾的词语 组词
- 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