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
※ 与的意思、基本解释,与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与(與)
⒈ 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⒉ 给:赠与。与人方便。
⒊ 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⒋ 〔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⒌ 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其他字义
与(與)
⒈ 参加:参与。与会。
其他字义
与(與)
⒈ 同“欤”。
异体字
- 與


汉英互译
and、attend、get along with、give、help、offer、take part in、with
相关字词
取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nd; with; to; for; give, gr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与
(1) 與
(2) 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基本词义
◎ 与
與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reward]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help]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follow]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conform with]。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permit]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pay]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词性变化
◎ 与
與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kind]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 与
與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from]。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to]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与
與
<连>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 与
與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基本词义
◎ 与
與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 另见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杨万里《插秧歌》(高中·必修上册)
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必修上册)
3.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先生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
6.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先生说:“你也理解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9.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0.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1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1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1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
14.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15.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
16.曰:臣闻之胡乾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17.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18.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
19.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
2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21.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22.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使唤?(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您,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不是为了这些。”
23.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24.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25.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26.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28.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29.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一起死了。”
3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3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3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3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3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3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36.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敬完酒,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
37.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
38.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39.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40.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4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遵命。”
4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让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跟随,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
4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44.(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5.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6.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7.(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8.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9.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意映我妻见字如面,现在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
50.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应当也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去谋求永久的幸福。你千万不要悲伤!
51.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你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不如你死在我前头呢。”你初听这话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
52.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的意思大致是说像你这样软弱,必定经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把悲痛留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先死去,我来承受悲痛。唉!谁知道我最后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
5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呀!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双宿双栖的地方。
54.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新婚三四个月,正值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漏过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什么话不说呢?什么心事不谈呢?到今想起来,只剩下泪痕了。
55.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十几天前回家,就想趁便把此行的事告诉你,可等到与你相对,又不能开口,并且因你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买醉。
56.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确实愿意和你死在一起,只是从今天的形势看,天灾可以使人死,盗贼可以使人死,国家被瓜分的那天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掉。
57.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今天我和你幸运地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的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任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
58.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现在没有什么话对你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也会用哭声和你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真能有。
59.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0.自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1.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2.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3.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4.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5.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6.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7.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8.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69.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70.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7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中景致,和村东头大佛阁非常相似。
72.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孩子害怕,哭着告诉他母亲。母亲听了,面如死灰,大骂说:“惹祸的东西,你的死期到了!你爹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的!”孩子哭着跑了出去。
7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村中有一个好事的少年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天天和伙伴角斗比赛,没有不赢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74.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身形庞大修长,自己越发惭愧,不敢比试。少年坚持要比。
75.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蒲松龄《促织》(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令,县令见蟋蟀身形短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蟋蟀的奇特本领,县令不相信。试着和其他蟋蟀斗,所有的蟋蟀都被打败。
76.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7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也多达百倍。
7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7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8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
8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高中·必修下册)
82.【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游园》(高中·必修下册)
83.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84.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
85.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8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8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88.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89.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90.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君《将进酒》(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9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君《将进酒》(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9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9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嫉妒屈原的才能。
9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
95.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96.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
97.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惠王很担忧,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9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他说:“我和大王您约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99.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100.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晤。
101.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10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起来,并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103.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回汉朝,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104.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
105.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阙氏归附汉朝。
106.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相熟识,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107.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10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109.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假如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想再见我,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
110.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
11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
112.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
113.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
114.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请您一定听我的话!”
115.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李陵见他极其真挚诚恳,感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严重,无以复加!”于是泪水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开。
116.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汉昭帝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则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117.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拜见,得以夜里见到汉朝使者,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他让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上系着一封用缣帛写的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
11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诸侯恐慌害怕,会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引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119.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
120.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121.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
12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
12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12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2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26.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2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2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节选)》(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29.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0.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1.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
13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归去吧,让我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尘世和我的情志彼此违背,还要驾车出去把什么追求?喜爱亲人间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
136.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137.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到绝壁下面。
138.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船调转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13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肯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
140.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41.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4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杨树花落已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14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咏雪》(初中·七年级上册)
14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初中·七年级上册)
14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初中·七年级上册)
146.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初中·七年级上册)
14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论语〉十二章》(初中·七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48.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初中·七年级上册)
149.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初中·七年级下册)
150.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沈括《活板》(初中·七年级下册)
15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5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5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富贵不能淫》(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5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15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初中·八年级上册)
15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初中·八年级上册)
15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58.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159.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魏学洢《核舟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16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中·八年级下册)
16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16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也》(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6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6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初中·八年级下册)
16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6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16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68.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69.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那七人道:你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0.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1.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2.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3.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4.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5.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6.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7.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8.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179.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0.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1.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2.胡屠户把肉和钱交与女儿,走了出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3.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4.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5.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6.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187.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88.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8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190.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91.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92.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初中·九年级上册)
19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9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9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19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197.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198.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19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左传》《曹刿论战》(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20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0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20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20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204.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205.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20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
20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中·九年级下册)
康熙字典
与【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
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

《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
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戰國策》內
不與,外敵不可拒。《註》
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
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
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与【卷十四】【勺部】
(與)黨與也。从舁从与。
,古文與。余呂切〖注〗
、
,亦古文與。
说文解字注
(与)賜予也。賜、予也。予、推予歬人也。一勺爲与。下从勺。一者、推而予之。余吕切。五部。此與予同意。大徐作此与與同。小徐作此卽與同。惟小徐袪妄內作與予皆同。近是。今正。以一推勺、猶以亅推?也。故曰同意。與、攩與也。从舁。義取共舉。不同与也。今俗以與代与。與行而与廢矣。
- 与的词语 组词
- 与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