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
※ 辞的意思、基本解释,辞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辞(辭)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异体字
- 辭
- 辝
- 辤





汉英互译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造字法
会意:从舌、从辛
English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辞
辭、辤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 辞
辭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必修上册)
2.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必修上册)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
5.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辞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于是就决定离开。(刘邦离开前)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6.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司马迁《鸿门宴》(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进献给大将军。”
7.(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8.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所忍心的。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
9.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10.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女儿孙女们,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坐辇车来到秦国。从早到晚歌唱弹琴,成为秦始皇的宫人。
1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1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1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志趣高洁,行为端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15.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称赞;但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
1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来自杀。
17.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18.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臣因为(一旦外出做官)供奉祖母之事没人来做,(所以)辞谢而未接受任命。(陛下)特地颁下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
2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李密《陈情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
2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初中·七年级下册)
2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23.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初中·七年级下册)
24.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5.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施耐庵《智取生辰纲》(初中·九年级上册)
26.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27.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28.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罗贯中《三顾茅庐》(初中·九年级上册)
2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
30.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康熙字典
辞【未集下】【舌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
《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
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
》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
》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辭【卷十四】【辛部】
訟也。从
,
猶理辜也。
,理也。
,籒文辭从司。似兹切文六重三
说文解字注
(辭)說也。今本說譌訟。廣韵七之所引不誤。今本此說譌爲訟。訩字下訟譌爲說。其誤正同。言部曰。說者、釋也。从
辛。會意。似茲切。一部。
辛猶理辜也。釋會意之恉。依小徐本訂正。
(
)籒文辭。从司。易
辭本亦作
。
- 辞的词语 组词
- 辞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