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负字的解释
负

拼音 注音ㄈㄨˋ 繁体
部首贝部 总笔画6画 结构上下
五笔QMU 五行 统一码8D1F
笔顺ノフ丨フノ丶
名称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撇、点

※ 负的意思、基本解释,负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负(負)fù(ㄈㄨˋ)

⒈  驮,背(bèi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⒉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⒊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⒋  遭受:负伤。负屈。

⒌  具有,享有:久负盛誉。

⒍  欠(钱):负债。

⒎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

⒏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

⒐  违背,背弃:负心。负约。忘恩负义。

⒑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ar、tote、shoulder、suffer、minus、negative、own、rely on

相关字词

背、正、胜

造字法

会意:从刀、从贝

English

load, burden; carry,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rely on]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with the back for ward]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hold]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cherish]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shoulder]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betray]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owe;lack;be short of]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fail in]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enjoy]。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suffer]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add]。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be ungrateful]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péi)。赔偿;补偿 [compensate]

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lose]。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词性变化

〈形〉

(1) 小于零的 [minus]。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negative]。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3.(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高中·必修下册)

4.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秦始皇的聚敛,)使阿房宫里支撑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夫还要多;架梁的椽子,比织机旁的做工的女子还要多;钉头个个凸起,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瓦缝参差,比(人)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之声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判然分明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8.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

9.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

10.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班固《苏武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

1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师用书》译文: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12.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1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愚公移山》(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1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1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康熙字典

負【酉集中】【貝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房久切《集韻》《韻會》扶缶切,?音婦。《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武安負貴而好權。

《說文》一曰受貸不償。《前漢·鄧通傳》通家尚負責數鉅萬。

《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或作偩。《廣韻》荷也。《易·解卦》負且乗,致?至。《詩·大雅》是任是負。《左傳·莊二十年》弛於負擔。

背也。《禮·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鄕而立。《註》負之言背也。

依也。《孟子》虎負嵎。《趙岐註》虎依嵎而怒。

失也。《戰國策》公負令秦與强齊戰。《註》負,猶失也。

老母之稱。《史記·高祖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漢書註》如淳曰:俗謂老大母爲阿負。師古曰:《列女傳》云魏曲沃負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古語謂老母爲負耳。

敗也。《史記·?丞相世家》無益於勝負之數。《孫子·攻謀篇》一勝一負。

憂也。《後漢·章帝紀》刺史二千石不爲負。《註》負,猶憂也。

愧也。《後漢·張步傳》負負無可言。《註》負,愧也。

《廣韻》背恩忘德曰負。《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類篇》違也。《史記·信陵君傳》以負於魏。《註》索隱曰:負音佩。

《唐韻正》叶房以切。《詩·小雅》螟蛉有子,果蠃負之。敎誨爾子,式穀似之。

叶房遇切。《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傍夭矯以橫出,互黝糾而搏負。下岪蔚以璀錯,上崎嶬而重注。○按負字,古音房以反。自《魯靈光殿賦》始讀爲房遇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負【卷六】【貝部】


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房九切


说文解字注


(負)恃也。左傳曰。昔秦人負恃其衆。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孟子曰。虎負隅。莫之敢攖。从人守貝有所恃也。會意。房九切。古音在一部。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史記。栗姬偩貴。皆作偩。俗字也。一曰受貸不償。凡以背任物曰負。因之凡背德忘恩曰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