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或字的解释
或

拼音 huò 注音ㄏㄨㄛˋ
部首戈部 总笔画8画 结构右上包围
五笔AKGD 五行 统一码6216
笔顺一丨フ一一フノ丶
名称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点

※ 或的意思、基本解释,或是什么意思由语典【语文网www.yuwen.vip旗下字典词典】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语文网 www.yuwen.vip 更经典,更权威!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huò(ㄏㄨㄛˋ)

⒈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或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

⒉  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⒊  稍微:不可或缓。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异体字

  • ?
  • ?

汉英互译

either、maybe、or、perhaps

相关字词

或者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戈

English

or, either, else; perhaps, mayb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huò

〈代〉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词性变化

huò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副〉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动〉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中学教材古诗文词例汇总

 

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必修上册)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鼎《登泰山记》(高中·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5.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6.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那时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

7.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林觉民《与妻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也许又是个男孩,那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万幸,万幸!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过日子也就是了。

8.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必修下册)

9.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10.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向秦国割地求和吗?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由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1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五石之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1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15.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

1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義之《兰亭集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

1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农人们告诉我春日已至,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作奔走。(我)有时坐着覆帷小车,有时划着一叶孤舟。有时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有时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

1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仙境也无法期求。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赏,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苗。(我)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溪流吟咏作诗。

19.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

20.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苏轼《石钟山记》(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2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初中·八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2.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初中·八年级下册)

2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初中·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2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26.或者你救好了女婿的病,阎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九年级上册)

2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29.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九年级下册)

《教师用书》译文: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康熙字典

或【卯集中】【戈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或【卷十二】【戈部】


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


说文解字注


(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國。又加心爲惑。以爲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平入。从口、羽非切。戈㠯守其一。从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一、逗。地也。解从一之意。


(域)或或从土。旣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爲後起之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