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妇的成语故事

拼音huáng juàn yòu fù
基本解释“绝妙”二字的隐语。
出处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黄绢幼妇的典故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黄绢幼妇)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一本正经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 见风是雨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 同病相怜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 投石问路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此名为‘投石问路’。下面或是有沟,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实地,再没有听不出来的。” |
| 玉卮无当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 |
| 饿虎吞羊 | 《清平山堂话本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
| 成竹在胸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
| 止于至善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 归马放牛 |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 前脚后脚 |